首页 随笔杂谈 正文

四措并举擦亮医保服务“津”字招牌

而且,再推而广之,应该说,信仰的维度,其实也完全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深刻思考的一个鲜明主题。...

与道家、佛教都有交涉的戴颙曾注《礼注中庸篇》,佛教徒梁武帝则有《中庸讲疏》。

孔颖达解释道:周公乃告二公曰:‘我之不以法法此三叔,则我无以成就周道,告我先王。徐中舒《甲骨文字典》认为,帝字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,为禘之初文,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。

四措并举擦亮医保服务“津”字招牌

综上所述,周公的两个世界、即神圣超越世界与世俗权力世界之间的关系,可以图示如下: 至上神 ↑ 祖先神 ↗↖ 祭祀    龟卜 ↖↗ 世俗权力 这就是说,世俗权力凭借祭祀与龟卜的手段,请托自己的祖先神,而最终影响乃至操控至上神的意志。至于当时龟卜的具体方法,则如司马迁所说:三王不同龟,四夷各异卜。但应当注意的是:如今人们都知道孔子的轴心突破乃在于以仁释礼,然而这是不够的,似乎孔子所论之礼与周公所制之礼是一回事,故有所谓周孔之道的传统说法。《尚书·商书·西伯戡黎》记载了殷纣王与祖伊的一番对话: 西伯既戡黎,祖伊恐,奔告于王,曰:天子,天既讫我殷命,格人元龟,罔敢知吉。这种政治现实的背景就是在周公之礼的宗法秩序下,世俗权力垄断了神圣话语权,神圣超越者丧失了对于世俗权力的规训制约作用。

[42]司马迁: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。《今文尚书》的周公书[20]中,神字出现了3次,鬼字出现了2次,但都不是单用,而是词组:除《金滕》2次提到鬼神外,《多方》1次提到神天: 惟我周王,灵承于旅,克堪用德,惟典神天。⑤钱穆:《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》(三),《钱宾四先生全集》第20册,台北:联经出版公司,1994年,第103-136页。

一支一节的,过了时,就不中用,所以存灭的数不同。相反,宋初智圆、契嵩等佛徒之所以会大力提倡《中庸》,反而完全可以用这两个原因来解释。萧衍即位后,对陶弘景更是恩礼愈笃,书问不绝,冠盖相望,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谘询。回流说与回应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对《中庸》心性之学之源始有不同的判断。

(77)有些书多讲人生社会方面的原理,这可称为原理体裁。(23)杜佑撰,王文锦等点校:《通典》卷五三《大学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8年,第1464页。

四措并举擦亮医保服务“津”字招牌

大同六年(540),朝臣朱异、贺琛还递日述高祖《礼记中庸义》,想必此书是梁武帝相当得意之作。唐高宗调露二年(680)以后,明经与进士都要加试帖经。从这样一个历史顺序来看,确实是佛道两家提倡《中庸》在先,儒家重视《中庸》在后。《礼记》得到郑玄作注进而自立门户,这是《中庸》身价抬高的一大关键。

(73)王应麟:《玉海》卷三四《天圣赐中庸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第943册,第78页。由此足见,无论是在思想学术方面,还是政治实践方面,儒学在梁武帝的生命中都占有很大的份量。但这种批判始终未成普遍风气,唐室原则上始终以官定教本为举国贡举之依据(29)。《五经正义》之五经依次为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《毛诗》《礼记》《左传》,于《三礼》独收《礼记》,这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义正式将其升格为经,且拔之于《仪礼》《周礼》二经之上。

原理体裁的书因惬于人心而流传久远,而技术体裁的书则往往因技术过时而不为后人所关注。此在《中庸》第二十章。

四措并举擦亮医保服务“津”字招牌

孝义连方册,仁恕满丹青。因为《礼记》共有四十九篇,为何偏偏是《中庸》能够抓住契机,终获殊荣呢?根据余英时的回流说,北宋初期至中期,在沙门士大夫化的儒释互动过程中,《中庸》先是被佛门高僧研读,然后再从释家回流而重入儒门,并为儒者所重视。

《中庸》的经书地位也在这一诠释系统中得到确立。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属韩愈的弟子兼侄婿李翱。上圣述诚以启明,其次自明以得诚,苟非将圣,未有不由明而致诚者。《中庸》曰:自诚明,谓之性。钱穆也曾先后撰写两篇专文《读智圆闲居编》(1947)及《读契嵩镡津集》(1977),分别讨论了智圆与契嵩对《中庸》的孤明先发⑤。这是《礼记》在经学史上第一次越位于《仪礼》。

注释: ①在中国经学史上,宋代以后出现了以《四书》取代《五经》之势。(52)涂耀威、周国林:《韩愈与〈大学〉及其相关问题考述》,周少川主编:《历史文献研究》总第二十八辑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9年,第125页。

(50)龚鹏程:《唐朝中叶的文人经说》,《湖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06年第1期。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,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(39)。

韩愈还将这两种人与《中庸》第二十、二十一章的内容进行对应比照:无过之圣人是不勉而中、不思而得之自诚明者,不贰过之贤者是择善固执之自明诚者。(11)左丘明传,杜预注,孔颖达正义,浦卫忠等整理:《春秋左传正义》卷二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0年,第37页。

对今传《礼记》贡献最大的当属郑玄。升经之说最初是用于《孟子》的升格运动。……兼笃信正法,尤长释典,制《涅槃》《大品》《净名》《三慧》诸经义记,复数百卷。这篇《中庸》随着今传《礼记》被保存下来,而《中庸说》二篇则因为没有被合入《礼记》而逸失不传,到郑玄那个时代就已经见不到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《大学》《中庸》随之显耀于士人眼中。(69)潘桂明、吴忠伟:《中国天台宗通史》,第310页。

(29)高明士:《隋唐贡举制度》,台北:文津出版社,1999年,第284-311页。后世对戴氏父子的佛像雕刻技艺更是赞叹有加:二戴像制,历代独步。

处定、哀之时,亦尝问政。所谓过者,非谓发于行,彰于言,人皆谓之过,而后为过也。

The Return from Buddhism and Daoism,or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——on the Promo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作者简介:杨少涵,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(山东日照 276826)。(45)关于梁武帝以儒治国以及梁代儒学发展的详细情况,可参考杨恩玉:《治世盛衰: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初探》第六章第五节、第八章第一节,济南:齐鲁书社,2009年,第179-186、230-234页。戴家是隐逸世家,戴颙父兄并隐遁有高名,戴颙还名列《宋书?隐逸传》第一人。现存《仪礼》十七篇,其中十二篇的末尾都附有记文(19),这些记文应该与这一百三十一篇属于同一性质的作品。

自明诚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,不勉则不中,不思则不得,不贰过者也。参见沈文倬:《略论礼典的实行和〈仪礼〉书本的撰作》(下),《文史》第十六辑,第6页。

他还斩钉截铁地说:好禅学者,必尚《中庸》。(59)程颐: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八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,程颢、程颐著,王孝鱼点校:《二程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4年,第577-588页。

2003年,余先生大作《朱熹的历史世界——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》问世。《梁书》卷三本纪第三《武帝下》曰: 少而笃学,洞达儒玄。

打赏海报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

治愈如何规划我们老年生活?

众所周知,这种并存对于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封建化、以及第二次社会大转型即走向现代性发挥了重大的观念基础作用。...
评论列表

感谢您的支持

文章目录